感知生命之未可知

住友文彥
雖然現在我理所當然地使用電腦撰寫這篇文章,螢幕上以電腦內建字型顯示的文字,以幾乎均等的大小整齊排列著,但是直到不久之前,我們都還是用手寫作,手寫的記憶,今後會如何被流傳下去呢?對多數人而言,一邊感受筆尖在紙張上摩擦,一邊寫下線條有深有淺、大小不同的文字,將成為屬於童年的回憶吧。由於容易閱讀,整齊的印刷字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滲透進社會的各個角落,接下來我們可以來討論文字成為被保存的檔案,可轉換為不同媒體的特質,或是現在編輯文章的手法(如複製、貼上等)所具有的彈性,但在本文中,我打算避開上述的議題,單純聚焦於我們的身體在手寫文字與電腦打字的物質性差異之中,扮演著何種角色。如今我們已經逐漸淡忘,手的動作與文字的形態息息相關,試想百年之後,這種改變將代表什麼意義?最顯著的影響,恐怕是語言的節奏感吧。我們當然可以反覆思量、朗讀用鍵盤打出來的文字,再現語言的節奏,但在手寫文字時,文字的間隔與大小也有抑揚頓挫,那種節奏感的表現,幾乎已經完全消失了。
 
為何我要從「文字」開始寫這篇關於大卷伸嗣作品的文章呢?當我觀察其作品之構築表層,由無數線條構成的律動性,令我開始思考文字的歷史演變。從過去到現在,大卷伸嗣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充滿魅力與律動感的線條,《漂浮構築之詩》(Flotage –tectonics)呈現出一種山水盆景式的地景曲線,當有人走入其中,線條彷彿亦隨之悠然晃蕩;《迴響 無限》(Echos Infinity)則是在地面上畫出一片美麗的花海圖案,隨著人的腳步移動,在花海中也留下了行走的線條痕跡;《臨界之氣沈降》(Liminal Air- decend-)  更是透過一片漂浮的薄膜在空中不規則地舞動,讓我們沉迷於眼前彷彿生命體般的線性律動風景。
 
以上所敘述的動態都在對我們訴說著,21世紀的人類,正逐漸喪失與物質摩擦所產生的身體經驗,以及與思緒結合的節奏感。我並不打算主張人類應該重回手工時代或追求復古懷舊,我想探究的是,在大卷伸嗣作品中那種虛實交錯的特質,與手感經驗的關係是什麼?
 
在藝術世界中,雕塑是一種特別能夠令人感知到實際存在物的藝術表現,尤其到了近代,雕塑開始往更加具有量體感的方向發展,但是,雕塑儼然已經不能被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領域,連同影像與聲音也一樣,這種變化與電腦打字的普及幾乎同時發生,新科技將長久以來被視為不同的知覺對象整合起來,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過去將視覺與聽覺分開看待,深受近代科學分類與認知世界方式影響的藝術體系也再度重組。把雕塑視為一種量體的想法,無非就是將知覺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對象物上,但實際上我們的知覺應該會受到物體表面質感、光線、所在空間大小、材質等各種元素的影響。刻意讓觀眾在觀看一件獨立存在的作品時,體驗知覺受到控制的感覺,應該是近代雕塑所追求的目標。隨著新科技的出現,那些容納了曾被捨棄的各類知覺經驗、對空間或光線的感覺經驗的延續,才再次成為藝術家能夠表現的創作元素。
 
為了創造感知經驗持續延伸的效果,大卷伸嗣所運用的三大要素為光線、色彩與空氣。這些要素都沒有可觸及的實體,因此他的作品充滿了漂浮感,這種非物質性的輕盈,在虛實之間營造出虛幻的意境。他所創造的輕盈,釋放了所有固有的拘束力,展現出一種搖曳生姿且自成一格的律動軌跡。大卷伸嗣總能夠自在地運用這些不具有實體、難以賦予形式的元素,巧妙地將不斷移動、變化、擁有多重視角的特質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換而言之,他的作品沒有一定的觀看方式,非物質性元素的不可固定性與不安定感,已經成為觀賞其作品經驗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數位科技的發展造成了知覺體系的重組,比起整合視覺與其他的身體感知能力,我更加重視這種從觀者的意見中產生的感知經驗的延續。雖然透過數位科技可以將人的知覺集中於特定對象,但我認為大卷伸嗣作品最突出之處,反而是讓四散分離的知覺與觀者多樣化的身體感或記憶相互結合,藉此不斷改變作品的觀看方式。數位科技使我們可以輕易單一化管理資訊的傳遞方式,因此與認同多樣性的民主訴求總是不斷產生衝突。1990年代,當我們迅速失去用手書寫的身體經驗,影像與聲音等非物質的資訊如洪水般入侵,為我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另一種觀賞經驗也出現了,這種經驗沒有經過單一化的知覺統合,與我們不規律的生活節奏、多變而散漫的知覺緊密相連。觀看大卷伸嗣的作品,無需強制性的、集中管理型的感知模式,觀者可以自由移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欣賞作品,感受物質的流動與質感的變化,這種觀賞經驗與日常的身體感覺非常接近,因此屬於個人的記憶才能夠與眼前的作品結合。此時,我們不僅是觀看大量流動訊息的主體,透過視網膜、耳膜與皮膚的感知,我們也同時經歷了喚醒自身感覺的經驗。
 
以上是我觀察大卷伸嗣這位21世紀的代表性藝術家,對於其作品當代性的一些想法。話說回來,本文開頭曾提及書寫行為或描繪線條行為的身體性,從古至今都在人類與世界接觸之際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關係之中,特別是為了取得糧食或確保住居時,會感覺到形而上的存在,那是在面對無法預知的自然界時,將自己視為一種限定存在而意識到的身體感覺。用自己的雙手可以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無論是種植穀物、獲取動植物、移動基石、砍伐樹木,在各種不同的創造行為中都含有極為複雜、多層次的知識結晶,當人類使用石頭在土牆或樹皮上刻劃線條時,應該不曾想過在自己手中會產生知性。對人類而言,自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不斷變化著,為了掌握外在的世界,因此對於作為界線的身體擁有強烈的意識。
 
大卷伸嗣的作品不僅已經遠遠超出近代雕塑的範疇,還能夠喚起人類自古以來為了與外在世界建立關係而鍛鍊出來的身體感知能力。不規則的動作,合而為一,那些線條並不是裝飾物,而是與身體感覺結合的律動。對於能夠自由操控數位裝置或影像的現代人而言,那正是需要重新找回的身體感覺,因此更顯得魅力無限。
111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