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藝術走入生活,社區也能來場奇幻之旅

李怡芸, 中時新聞網, January 9, 2022
對當代藝術而言,畫廊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應該扮演「中間人」的角色,在藝術家、藏家乃至社區間,讓藝術的價值被看見。已成立12年的安卓藝術,近日走入大直內湖一帶的「大內藝術圈」,創辦人李政勇表示,希望成為巷弄內的美術館,讓藝術更徹底走入生活中。

新空間的開幕展《流光》,焦結了21位藝術家作品,李政勇說,受馬奎斯的小說《流光似水》所啟發,希望如小說中兄弟倆玩耍的遊艇,以及想像中一盞打破的燈,能讓光線如水一般地洩流出來,讓遊艇行船,甚至整個城市都沉浸其中。「那種奇幻、浪漫、詩意和豐富的想像,對我而言即是藝術的核心」希望藉由21億藝術家作品中的流動與光,讓巷弄中的藝術空間也像是場奇幻之旅。「藝廊向外的櫥窗,不會受限於營業時間,隨時能與附近居民互動」李政勇期許。
 
《流光》展出的藝術作品,包括大卷伸嗣的《重力與恩寵》,透過不鏽鋼板和LED燈的組合形成轉動的光與影,讓人彷彿身處於水波中;藝術家謝鴻均特別為新空間創作的《記憶的皺褶IV》則是象徵著安卓藝術交疊的歷史。

賈藹力的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藉由水的液態、固態到氣態的變化,對應列寧的圖像,在水氣變化中訴說革命的浪漫;菲律賓藝術家布恩.卡路拜恩將書籍重組編織成吊床的《激情與革命》也反應了殖民、去殖民之間的角力與流動。

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東海大學教授林平指出,當代的畫廊應該扮演「中間人」角色,除了居中照顧藝術家和藏家,也是空間的中間人,具備規畫空間的能力。另外,畫廊也是創造關係的空間,「國際化不是走到國外就好,而是要創造關係,要在藝術家、藏家、策展人間建立起關係,讓藝術的價值能轉換」。
 
 
124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