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當代藝術聯展」預計呈現 21 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其中除了有安卓長期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外,亦將呈現多位首次於安卓藝術露臉的明星與新秀,展出藝術家包括賈藹力、李若玫、羅伯特・彼特班德(Robert BITTENBENDER)、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等人。這些藝術家用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裝置、觀念和行為藝術等各種不同的媒材與手法,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狀態,回應了此次的「流光」主題。



從馬奎斯《流光似水》到蘇東坡〈前赤壁賦〉,對流動之光的想像
安卓藝術李政勇創辦人表示,這次安卓喬遷開幕展「流光」的主題,是受年輕時讀過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一部短篇小說《流光似水 Light is Like Water》所啟發。李政勇說:「這個以流動之光創造出的時空意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那種奇幻、浪漫、詩意和豐富的想像,對我而言即是藝術的核心」。而對於流光的描述,在東方亦有深遠的傳統,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提「桂棹兮蘭槳,擊空鳴兮斥流光」,同樣將船行之中的水波蕩漾、天上的月光和水面的映照倒影,描述地詩情畫意充滿想像。安卓藉由 21 位參展藝術家作品中的流動與光,向所有觀者發出邀請,共同進行一場遨遊於真實、虛構、記憶、想像中的奇幻之旅。



重量級當代藝術家具代表性的「光」藝術品登場
展覽中的多件作品聚焦於光的流變,其轉動與流變不僅顯現在時間的面相,也存在於空間的向度,大卷伸嗣的創作〈重力與恩寵〉透過轉動的光與影,引領我們進行一次全新的時空體驗與身體感受,在如同水波蕩漾的光影流洩中,感受生命的恩典與豐饒,以及人類世界的渺小。而同樣以光作為載體的還有謝鴻均的〈記憶的皺褶 IV〉,若大卷伸嗣的作品是一道不斷向外擴散的光暈,那謝鴻均的作品則是曖曖內含光的照向內心,用刻畫了日常故事的速寫稿件與過往的安卓歷史圖像,轉換重制再疊構出記憶與歷史交織的層次與紋理。

在「流光」中融合東西方美學與時空對話
不單光影裝置呈現出似水流光,在展覽的多件繪畫中亦有對於光影與時空流轉的豐富詮釋,像是凱西亞 2019 年的繪畫〈偶然的地景〉,透過一種當代意識與東方哲思兼具的表現手法,以油畫創造出一面既對應克里斯托(Christo & Jeanne-Claude)捆包風格的地景,又含蓄表達出風景構成中的時間流動,觀念與手法皆有令人折服的新意。

藝術家傅饒混融德國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的油畫〈綠洲〉,儘管以西方繪畫媒材為基底,但他自幼在中國積累的書畫養分,以及久居東德長年關注的跨文化議題,都讓傅饒的繪畫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當代與東方的混血狀態。

環繞展間的幾件大畫和立體裝置,亦以豐富的流動狀態帶給觀者對於流光的不同想像。賈藹力的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藉由水的液態、固態到氣態的變化,對應共產國度熟悉的列寧圖像,在水氣的流變中訴說一番為理想革命的浪漫情懷。

而同樣的激情在菲律賓藝術家布恩・卡路拜恩拆解書籍元素後重組的裝置〈激情與革命〉中亦顯現出來,卡路拜恩將〈激情與革命〉一書的文字編織成吊床,結合轉譯、勞動表現與療癒的過程,用「革命」、「去殖民化」、「光明或覺悟」等關鍵字出發,匯集成一件充滿表演性、雕塑感以及觀念的創作,並於其中讓我們學習接納烏托邦主義下的歷史失敗與被殖民的過往,重思我們自身的定位與處境 ⋯⋯。

石晉華的〈走筆 #171〉,用閃爍波光瀲灩的水平線條構築一面海洋般的意象,與比利時藝術家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用素描刻畫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充滿動態的作畫現場〈第 127 條法律:“如果有人“指控”姐妹……,〉,再到台灣年輕女性藝術家李若玫的作品〈剩餘的風景—根〉共同串接出展場裡圍繞線性美學發展的多重對話,並將觀者從線條的流轉中進一步地引入空間與光影的迴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