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流瀉藝術之光,安卓藝術喬遷新空間全面升級,攜手跨世代藝術家前瞻未來

Vicky, DFUN, January 17, 2022
 

大卷伸嗣的《重力與恩寵》|謝鴻均的《記憶的皺褶IV》(圖/安卓藝術提供)

 

 

攜手並進 流瀉藝術之光

安卓藝術12年旅程,從最早新生南路上的小小展覽隔間「安卓1.0」為初心基地,後正式轉型成藝廊「安卓2.0」,開始推廣藝術與代理不遺餘力,再後來擴展來到和平東路40坪的藝術空間「安卓3.0」,滿載藝術脈絡上的回憶與故事,如今將一切帶到升級的120坪大空間「安卓4.0」,並帶來精彩的開幕展《流光》,也將攜手21位藝術家,有與安卓互相攜手陪伴多年的藝術家、也有年輕新生代藝術家的嶄露頭角,為未來的嶄新路程起點,點亮一盞藝術光耀。

 

(圖/安卓藝術提供;攝影/朱淇宏)

 

《流光》來自李政勇年少時讀到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的小說《流光似水》(Light is Like Water) 啟發,書中講述一對兄弟在房間玩耍父親送給他們的「遊艇」,在室內沒有水的狀態下他們打破了客廳一盞燈的燈泡,讓清涼如水的金色光線像水一般地洩流出來,並且開始在這光流之上行船……故事最終這對兄弟所放出的光竟幾乎淹沒了這座城市。李政勇說:「這個以流動之光創造出的時空意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那種奇幻、浪漫、詩意和豐富的想像,對我而言即是藝術的核心」。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李政勇總監致詞(圖/安卓藝術提供)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預計呈現21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其中除了有安卓長期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外,亦將呈現多位首次於安卓藝術露臉的明星與新秀,展出藝術家包括賈藹力、于吉、傅饒、史金淞、鄔一名、石晉華、李明則、謝鴻均、楊世芝、黨若洪、林煒翔、楊立、李若玫、羅伯特・彼特班德(Robert BITTENBENDER)、布恩・卡路拜恩(Buen CALUBAYAN)、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安娜・瑪莉亞・米庫(Ana Maria MICU)、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瑞納斯・凡・德・維爾德(Rinus Van de Velde)等人。這些藝術家用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裝置、觀念和行為藝術等各種不同的媒材與手法,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狀態,回應此次「流光」主題。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合影,(由左至右)朱倢瑢總監、石晉華老師、李政勇總監、林平老師與阮慶岳老師(圖/安卓藝術提供)

 

 

空間設計體驗 為藝術打破界線

現在許多藝術空間、藝術展覽等,開始紛紛主打提倡互動性、沉浸式,拿掉了紅龍與距離,讓大家對於藝術世界不須有那麼多的藩籬。安卓藝術這一次的空間升級4.0版本,我們可以看見對於空間尺度的擴展,從3.0版本的安卓藝術僅有40坪,到如今全新120坪的大場域,重新定位藝術作品在空間中的呈現。


新升級的安卓藝術整體具有視覺穿透性,讓視線無限延伸,往內走入又是別有天地,右側柱子結構的區隔,讓不同特性的作品以開放式的隔間隔開,在這之中互相對話與交錯。120坪的空間,純淨白色為天、安穩的淡色系木紋為地,在台灣中生代藝廊之中,可說是具有代表性的,像是來到美術館規模的空間。愛好藝術的民眾們現在就可以來到安卓藝廊,在相近於美術館的體驗中,接收有別於大美術館的多元藝術之作。

 

展場大景(圖/安卓藝術提供;攝影/朱淇宏)

 

 

《流光》展出作品簡介

安卓藝術朱倢瑢總監指出,展覽中的多件作品聚焦於光的流變,其轉動與流變不僅顯現在時間的面相,也存在於空間的向度,大卷伸嗣的創作《重力與恩寵》透過轉動的光與影,引領我們進行一次全新的時空體驗與身體感受,在如同水波蕩漾的光影流洩中,感受生命的恩典與豐饒,以及人類世界的渺小。

 

大卷伸嗣 Shinji Ohmaki

《重力與恩寵》 Gravity and Grace 2018-2021
不鏽鋼板、LED燈Stainless steel and LED lights
150 cm(Ø)

 

 

同樣以光作為載體的謝鴻均《記憶的皺褶IV》,如若大卷伸嗣的作品是一道不斷向外擴散的光暈,那謝鴻均的作品則是曖曖內含光的照向內心,用刻畫了日常故事的速寫稿件與過往的安卓歷史圖像,象徵安卓藝術從1.0到3.0的過去,經過轉換重制,再疊構出記憶與歷史交織的層次與紋理。這兩件作品成為安卓藝術新空間開幕的迎賓之作,於展廳面向外界的透明空間裡持續地發光。

 

謝鴻均Juin Shieh
《記憶的皺褶IV》由左至右:大直內湖篇、和平東路篇、新生南路篇 2021
Crumpled Memory IV (Chapter of Dazhi Neihu, Heping E. Rd. Xinsheng South Rd)
紙、塑膠網、環氧樹脂、線、Led、壓克力顏料
paper, plastic net, epoxy resin, thread, led, acrylic color
140 cm(Ø)、100 cm(Ø)、80 cm(Ø) 200x500cm (現地裝置尺寸)

 

 

不單光影裝置呈現出似水流光,在展覽的多件繪畫中亦有對於光影與時空流轉的豐富詮釋,朱倢瑢舉例,凱西亞2019年的繪畫《偶然的地景》,透過一種當代意識與東方哲思兼具的表現手法,以油畫創造出一面既對應克里斯托(Christo & Jeanne-Claude)捆包風格的地景,又含蓄表達出風景構成中的時間流動,觀念與手法皆有令人折服的新意。

 

儂那.凱西亞 Nona GARCIA
《偶然的地景》Involuntary Landscape 2019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paper
137 x 228.6 cm

 

傅饒《綠洲》(BAR)混融德國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的油畫,儘管以西方繪畫媒材為基底,但他自幼在中國積累的書畫養分,以及久居東德長年關注的跨文化議題,都讓傅饒的繪畫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當代與東方的混血狀態。

 

傅饒 Rao FU
《綠洲》 BAR 2021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65 x 230 cm

 

環繞展間的幾件大畫和立體裝置,亦以豐富的流動狀態帶給觀者對於流光的不同想像。賈藹力的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Duino Elegies)(RC Art Collection典藏),藉由水的液態、固態到氣態的變化,對應共產國度熟悉的列寧圖像,在水氣的流變中訴說一番為理想革命的浪漫情懷。

 

賈藹力 JIA Aili
《杜伊諾哀歌》Duino Elegies 2010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135 x 195 cm
RC Art Collection 典藏

 

 

同樣的激情在菲律賓藝術家布恩・卡路拜恩拆解書籍元素後重組的裝置《激情與革命》中亦顯現出來,卡路拜恩將《激情與革命》一書的文字編織成吊床,結合轉譯、勞動表現與療癒的過程,用「革命」、「去殖民化」、「光明或覺悟」等關鍵字出發,匯集成一件充滿表演性、雕塑感以及觀念的創作,並於其中讓我們學習接納烏托邦主義下的歷史失敗與被殖民的過往,重思我們自身的定位與處境……

 

布恩・卡路拜恩 Buen CALUBAYAN
《激情與革命:光明與手足》 Pasyon and Revolution: Light and Brotherhood 2019
綜合媒材 Mixed media
Size variable / 21’31” (Video) Ed. 1+1AP

 

 

石晉華的《走筆#171》(Pen Walking#171),用閃爍波光瀲灩的水平線條構築一面海洋般的意象。

石晉華 SHI Jin-Hua
《走筆#171》Pen Walking#171 2019
鉛筆、紙、文件 Pencil, paper and document
畫心 151 x 369 cm 文件 42 x 29.7 cm

 

 

比利時藝術家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用素描刻畫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充滿動態的作畫現場《第 127 條法律:“如果有人“指控”姐妹……,》。

 

瑞納斯・凡・德・維爾德 Rinus Van de Velde
《第 127 條法律:“如果有人“指控”姐妹……,》
Law number 127: ” If any one “point the finger” at a sister…, 2016
炭精條、紙、框 Charcoal on paper, framed
240 x 165 cm

 

 

同樣長期在當代意識與東方美學裡鑽研的楊世芝鄔一名,分別透過西方拼貼手法重構東方線性美學,或藉由影像式的構圖與墨色多層渲染烘托,革新了水墨語言與東方美學的傳統;台灣年輕女性藝術家李若玫的作品《剩餘的風景—根》(Landscape Remains – Root)等等作品,於安卓開幕展《流光》共同串接出展場裡圍繞線性美學發展的多重對話,並將觀者從線條的流轉中進一步地引入空間與光影的迴旋裡。

 

(圖/安卓藝術提供;攝影/朱淇宏)

 

 

編輯的話

記憶中,小時候參觀美術館、藝術展,總是被大人告誡「不可以太靠近喔」、「遠遠看就好」,那時候藝術品是有距離的,甚至會看到正在展出的作品被拉起紅龍圍起,對許多人來說,這像是被設下了一道檻,彷彿藝術這件事情是遙遠的、不可以輕易觸碰的領域,被挑選的對象、大人才可以靠近藝術。而如今成長為當年大人的角度,我們相信自己有了靠近藝術的資格,能夠探索始終好奇也始終神秘的領域,看見了藝術其實正需要被打破距離,尤其在這樣的疫情時代,也許你我都有說不出口的話語,我們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媒材創作與訴說,在鼓勵大家內觀己身的環境氛圍下,勇敢創作與描繪、勇敢告白、勇敢表達喜愛,收藏讓自己一見傾心的瞬間。

 

(圖/安卓藝術提供;攝影/朱淇宏)

120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