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細節的刷痕 楊寓寧的繪畫

蔡宗祐(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 觀察員), 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
楊寓寧的繪畫
編號001 沒有細節的刷痕

不知道是否喜歡在雨中行走,也許是要依靠心情來決定。究竟雨中漫步?雨中踱步?雨中遊蕩?雨中迷失?不管如何,雨中的景物是還在等待清洗乾淨的模糊狀態,看得到形體,卻還看不到細節,有時候像隔層紗的女孩,也有時候像已經現身的鬼魅,他不只是在要看到沒看到之間,也在感受及未感受到之間。

我想,應該比較接近散步或漫步吧!為什麼會有肯定的答案浮出?是因為筆觸的痕跡,筆刷走過宣紙的痕跡。我是這麼判斷,像是偵探辦案的職業病不自覺地上身,也像是獵人看著地上動物的腳印做出判斷。從地面留下的腳印可以判斷山豬的體型大小、運動能力。以前我也喜歡從運動員走路的樣子判斷他究竟是田徑選手還是籃球選手。所以,根據刷痕的舒緩痕跡,這樣的給出判斷。

編號002 與血緣的錯位

我第一次遇到水墨畫,是什麼時候呢?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呢?也許這篇評論,或者我不知道能否稱為評論或是看展心得,沒想到竟然可以從現今藝術界最流行的考古學式風格切入。面對作品的各種發現就像是挖掘出土的各種文物,先不帶判斷的加以分門別類,打上編號,貼著標籤。

我試著回想,打開自已的記憶資料庫,不從作品自身的藝術史。應該是還沒唸書時家裡的門窗貼的門神及福祿壽、客廳的佛祖漆。再來是電視上古裝劇裡面,然後是廟宇,有些餐廳店家掛的山水、瀑布、梅蘭竹菊,然後是高中開始的水墨課使用的各種皴法及芥字園畫譜。我開始從樹、石、山、水、瀑布、遠山、點景,然後到街景、人體、工筆,體會線條輕重轉折及濃淡乾濕膠的墨分五色,最後意識到水墨畫繁複的規矩,因為覺得無聊而對水墨再也不感興趣。當初喜歡就是因為它一支筆、一個梅花盤、倒點墨汁,加點水就可以搞定。相對於其他媒材:油畫需要準備的顏料畫筆調色盤及畫布,雕刻需要的器具材料,就連攝影設計也需要買上昂貴的器材電腦。水墨畫的材料特性理應有信手捻來的輕鬆跟即時感。既然有著輕鬆感跟即時感的材料特性,畫面的呈現卻在長久的文化反映上呈現著厚重的文化思維。在作品前人變小了,如同點景人物只是畫面的一小部分;又或者回應當代必須是潮男潮女、又或者是網路世界或如此緊密著貼和著現實世界,又或者被必須回應時代氛圍被按在了地上,說是在教你認識土地。

然而在水墨畫前是會感受到時間的,除了水墨畫本身的歷史時間,題材所蘊含的時間外,也感受到創作者層層堆染、皴法所花費的時間。所以通常水墨畫在材料上雖不像油畫顏料有著厚重感,但還是能透露出薄卻不輕薄的氣息。所以有時候難免會不小心犯了想給太多的問題。因為不想給得太簡單,但難就難在給的簡單。楊寓寧的畫法則像是單色刷過,走過就不再回頭。筆刷寬寬緩緩,沒有什麼包袱,自成一格地繞著形象。

編號003 滲出的空間

回到展場,好像可以聞到一些潮濕的味道,觸發的不是嗅覺,而是視覺感受,眼前的景物不是融化、而是滲出。是一種不確定或未完成的,總是包含著想像或某部分的缺席。然而,滲出雖然讓形體或場景模糊了,失去準確或細節,但滲出也是讓形體比預期走得更多,多走幾步,不多不少,不在原地,也沒跑太遠。雖然看得少,但想得多。

走了好一陣子,就在黑與白還有灰的空間裡,也像是在霧茫茫的山嵐雲層,但沒有被一絲濕氣停留。拉回了還站在畫作前面的我回到了現實,因為視覺是聞不到濕氣的,不過感覺好像可以,那種滲出、霧霧、濕濕的感覺停在鼻子上。如果說作品指向未來,應該也可以指向另一個平行時空吧!

那個時空,好像比較空曠安靜,有著靜物、植物、盆栽、雕像、也會有鱷魚在花園裡爬行,還有一大片的空白。如果真有那個時空,那邊應該也正在下著毛毛雨吧!

 

楊寓寧的繪畫

 

圖片提供|木木藝術

10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