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梵谷的致敬與生命反思!柏格丹‧弗拉杜塔個展台北首度登場,以溫潤筆觸呈現信仰

Kura Yang, MOT TIMES 明日誌, July 1, 2024

作者/編輯部

 

台北安卓藝術近日推出了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的個展「環繞自畫像的鄉愁」(Nostalgia Around a Self-Portrait),以其20多幅代表性的油畫,呈現藝術家經歷傳統繪畫訓練與遊歷羅馬之後,對藝術、輪迴、自身等主題的深入思考,展覽即日起將展至8月2日。

 安卓藝術推出柏格丹弗拉杜塔個展「環繞自畫像的鄉愁」。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作為一位虔誠的東正教信徒,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認為信仰是他創作中的支撐和參考系統,而這卻是普遍當代藝術中所缺乏的,從他充滿宗教和神秘符號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對生死議題的探討和見解。此次弗拉杜塔來台的首次個展,便展現了他這幾年來生活周遭的統整,不僅反映他對生命的看法,也有許多對於同樣執著於藝術創作的梵谷的致敬表現。

 

弗拉杜塔以墨西哥藝術中常將器官跟聖像結合的表現創作出《聖觸之手》系列。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弗拉杜塔在大學接受傳統油畫訓練時的90年代初期,正是羅馬尼亞從共產主義到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階段,彼時社會、文化、價值觀等各個領域的巨變都讓藝術家陷入了「究竟畫什麼才真實」的思考。為了找到答案,弗拉杜塔開啟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壯遊」-- 如17世紀的歐洲貴族們一般,他前往義大利去尋找宗教與文藝復興繪畫的根源。在羅馬遊歷、繪畫的兩年中,他深深意識到了自己的創作與基督教的深刻連結,包括對歷史的敬畏和對生命輪迴的思考,並決定在創作中用提香(Titian)所提倡的「黑、赭、黃」三色去呈現一個神秘、莊重、逝去而又復生的過往。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安卓藝術)

《佛洛伊德的床》。藝術家認為「床」是人誕生和離開的地方,一生中也花許多時間與其相伴,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狀態。Photo Credit:安卓藝術)

此次展覽中呈現了四張不同風格的「床」,此件《床與蠟燭 01》以獨特的文藝復興藝術常用的2D平面手法呈現,像是日本的俳句,以簡短的結構呈現出深厚的意義;而蠟燭代表對逝者的緬懷,以及過去的人和現代人的連結。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弗拉杜塔對過往的追溯與重現在「博物館房間與舉著二十面體的自畫像」這幅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藝術家借用了安德烈‧馬勒侯「想像的博物館」的概念,在畫布上展現了他腦中的博物館裡保存的珍貴的文化符號和聖物,包括源於古老文明的伊特拉斯坎之手,起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被二十邊形環繞的「完美的人」的形象,古典主義的人體雕塑以及遠方的羅馬建築等;藝術家用壞畫(bad painting)的筆觸構建了美術館牆壁,讓場景中如超現實一般組合起來的意象更為神秘而突出。

 

左圖為《寓言》,右圖為《博物館房間與舉著二十面體的自畫像 01》。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舉著二十面體的自畫像》藝術家認為人是神最完美的創造物,所以將自己的畫像與對稱的20面體結合。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而在「梵谷的房間與自畫像」中,藝術家透過細膩的筆觸投注了對偶像的緬懷和對死亡的敬畏:這名已經逝去的荷蘭大師靜靜地躺在棺材中,地上的煙斗與靴子回應著他生前創作的重要時刻,而掛滿了牆壁的自畫像回望觀眾,無聲地訴說著他生前經歷的貧窮、困苦、掙扎與堅守。

《梵谷的房間與自畫像》,梵谷的自畫像至於畫面中央,X軸延伸出放滿梵谷從年少到死亡前之肖像的房間,並以靴子、鳶尾花和煙斗等象徵梵谷的物件妝點。(Photo Credit:安卓藝術)

 

《以西結 01》畫家將自己置於一片骷髏之中,畫面下方藏著《以西結書》中先知以西結關於復活異象的引述「... and I saw bare bones!」。(Photo Credit:安卓藝術)

 

無論是少年時的母親,橫渡冥河的梵谷,還是承載亡靈的聖髑之手,弗拉杜塔筆下創作的最終是一個個回首過往,追尋精神原鄉的凝視的瞬間。

 

《小舟 02》,此幅畫作中呈現了梵谷渡冥河的意象,其大腿上刻著拉丁諺語「現在的喜樂來自過往的悲苦」,展示著梵谷生時不得至,死後才得名的一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編輯/Kura Yang

21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