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間的生命美學思考 安卓藝術薩伊夫.加里波第個展「之間」

嚴瀟瀟, 今藝術, June 1, 2024

許多在創作中結合了自然科學的藝術家,儘管創作手法多樣,我們常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自然界從構成、秩序與美感所屬的「形」,到系統與觀念所對應的哲學性之間,與人類社會、理論思想產生的共振。

 

印尼藝術家薩夫加里波第(Syaiful Garibaldi)歷經跨域的養成過程,而他的創作也與其跨域背景關係緊密。這位被朋友暱稱為「Tepu」的藝術家最初以農業學為大學學位起點後轉向藝術,並於2010年畢業於萬隆理工大學(Institut Teknologi Bandung)藝術與設計學院,投身全職創作生涯。而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又驅使他不斷重返這—專業領域汲取養分,2023年於印尼大學獲得環境科學理學碩士學位。

 

在這過程中,Tepu末曾停止過藝術創作,並很自然地將跨學科養分融入作品。在安卓藝術與其合作的第二次畫廊個展「之間」(In Between)中,他延續自己對大自然中如真菌等作為「分解者」(decomposer)有機體的興趣,將對生命生長和腐爛之過程的觀察與體悟安放於創作裡。這些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聯並不浮現於表面,而是在微觀結構層面上環環相扣,也呼應了「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看似微不足道、卻無所不在的狀態。

 

這次展出的作品包含若千種不同形式的造形表現。在裝置與雷射版畫等不同系列的基礎材料中,Tepu採用的方法,是以生物體為創作媒介,將菌絲體與木屑膠合、晾乾、塗層,讓生物體停止生長,其製成品一方面成為此次一組懸掛柱狀裝置作品的基礎結構;另一方面,類似原料也可進—步加工成新的生物複合材料「菌絲皮革」,近年來有不少以此為材料來製作日用品的工業應用,Tepu則將雷射版畫技術結合這種菌絲皮革,創造出此次展出的—系列「印刻」作品。生命結構在微觀與宏觀之間、在精細敏感與較大的體量和規模之間,牽引出跨越尺幅的張力與視野。

 

薩伊夫·加里波第,印刻 #4 ,雷射雕刻、菌絲皮革,47x29cm,2024

 

 顯微鏡在Tepu的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橋接了不同尺幅視野,讓微觀的生物世界得以進入藝術家觀察與創造的過程。Tepu以壓克力顏料、彩墨等較為經典的繪畫媒材,既展現顯微鏡下有機世界生長、腐敗、再生循環中的直觀色彩和視覺所見,也藉由繪畫手法來不斷接近其中的生命哲學意涵。透過大量加入水元素,Tepu在繪畫媒材的液態狀態下工作,顏色與材料彼此滲透、融合,又在時間的參與下交疊、拼貼而成型。其中,等待液體流動與乾涸的時間,有機材料超出人為控制的種種不可預期,慢慢接近生命循環的隱喻。最終,以此完成的一系列不同尺寸的畫作,又回到藝術的感知層面與觀者互動。

 

薩伊夫·加里波第,之間 #21,壓克力、墨、畫布,左為185x114cm ; 右為185 x 141 cm,2024

 

自2003年起Tepu就住在印尼西爪哇的萬隆,這座城市及其所屬的高原盆地,為他提供了從自然觀察與採集、到融入創作過程的資源。此次展覽前他在臺灣駐留了一陣,也在臺北周遭如北投、瑞芳等地自然環境中流連、採集,將枯木等自然物與現成物混合的小裝置宛若某種「有機物素描」,也在展覽中一角展出。

 

Tepu傾向於超越對生態系統的技術性理解,以智性的、理論性的方法來探討相互連結的自然生態網絡及美學表達。他也曾舉傳奇之書《塞拉菲尼抄本》(Codex Seraphinianus)中奇幻的植物插畫,為自己早年轉向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其創作也從未止於對自然的觀察與再現,而是透過揭示和轉化自然物對周遭環境產生的種種反應及其結果,釋放出與這些反應過程所共振的想像,不斷去推進不設邊界、萬物無間的生命思考。

 

文章來源

23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