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光影之間——專訪日本當代藝術家大卷伸嗣

吳滋懿, Verse, December 13, 2023

走入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引爆觀展人潮的大卷伸嗣作品展,竟發現一場研究社會與文化的冒險!大卷嘗試帶著觀眾看透當代藝術形於外的華美,去發現貼近靈魂的質問與反思。

 

造訪疫後的東京都,置身繁忙市區,能感受到每個角落正醞釀生機勃勃的文化力,其中當代藝術是令人關注的亮點。曾來台北關渡美術館展出引發話題的當代藝術家大卷伸嗣,此時正在東京展出個人最大裝置個展——《Interface of Being》。

在六本木的國立新美術館,《Interface of Being》位在展館最宏偉的展間,佔據了40公尺長8公尺高的空間,展出與舞蹈家合作的影片、與愛馬仕協作的手繪原稿⋯⋯等大量當代藝術作品,以及全新兩件巨霸尺寸裝置「移動形態的雕塑」〈Gravity and Grace〉 與〈Liminal Air, Space – Time〉。


攝影/木奥 惠三
攝影/木奥 惠三



〈Gravity and Grace〉是一只在純白空間裡矗立的巨大閃耀發光鋼瓶,強烈的人造太陽在內部上下移動著,強光透過鏤空花草投影灑落整個空間; 〈Liminal Air, Space – Time〉由40米長的輕柔質料與機械構成,頂光轉換、律動節奏,舞動時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兩個裝置都是超過人類雙眼視角的超級尺寸裝置,走進展間就沉溺在無極限的美學境界。

VERSE駐日特派編輯難得專訪到這位重量級藝術家。


在冰山之下,展出藝術的深度

大卷伸嗣說,雕塑本身是動態的,而「移動型態」是指走進空間裡的人們。他進一步說明,這兩個作品雖然完成佈展,但要等觀眾進入展覽「互動」之後,作品才算是完整完成,觀眾的存在是他作品不可缺的一部分。

大卷對作品的掌控規劃還包含了觀眾進出場的動線與觀展視線方向,進出口的方位也特別指定,整個空間與人群都屬於裝置的一部分。

國立新美術館策展人長屋光枝強調,這些看似適合拍照打卡分享的藝術作品,不止表面美麗,如同冰山一般,底下還藏有許多值得關注的長年社會研究,而這些議題極少藝術家願意碰觸。


攝影/木奥 惠三攝影/木奥 惠三


遙想2016年、受邀到愛知三年展參展時,大卷第一時間就自問——我能為不可逆的2011東日本大地震與核災做些什麼呢?「地震海嘯發生之前,人類活在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地震則告訴我們事實上不是這樣。」他設想當人類失去了電力與能源,是否如同失去了太陽?提出了「如果我們失去了理所當然的事情時會變得如何」的提問。於是第一版〈Gravity and Grace〉作品誕生!

〈Gravity and Grace〉在愛知三年展首次發表。這次為國立新美術館置地創作展示的,正是延續當時展出後的巨大版本。作品名稱取自大卷伸嗣深受啟發的Simone Weil著作〈Gravity and Grace〉,而容器的原型則是來自於原始的潘朵拉,強光象徵了核分裂的爆炸能量。

他引用書中所提「靈魂是人類的沉澱物」,「重力影響靈魂」的法則進行探討,作為研究與創作的方向之一,展覽命題的Interface of Being的「interface」(介面)則是直指存在於光影之間的生命,將人體比擬為容器,內部移動強光與外部的影,觀眾在光影之間穿過了人文與物質的變化。物理性的呈現出東西方哲學薈萃、神學交織的對話。

Gravity and Grace(detail), 2018

Gravity and Grace(detail), 2018

 

Gravity and Grace(detail), 2023(圖片提供/A4 Art Museum)

Gravity and Grace(detail), 2023(圖片提供/A4 Art Museum)



探索存在與消失的文化

大卷伸嗣的藝術主題是探索「存在」並提出質問。涉及環境和他人的外在世界,以及記憶和意識的內在世界;探索處於這些世界疆界之間的身體,旨在創造一種捕捉這些世界如何相互作用,並根據時空移動身體而產生的經驗模糊性。

大卷伸嗣對於「being」(存在)的探索,也延伸到研究消失中的文化。例如當他來台灣展覽,想尋找並理解台灣消失中的事物有哪些,得知了台灣原住民語言是瀕臨滅絕的語言,也讓他產生了以語言來探索人類存在的想法,他進一步會見了研究台灣語言的日本語專家,通過語言的視角來看人存在的本質與價值觀之間的互動,然後更深入研究日語與其他語言,暸解大腦管理語言的方式,與各專家交談,擴及宗教與神學的部分。因為在防疫期間都不能碰面,於是反而累積了大量的郵件文字資訊。


是次展覽的《Gravity and Grace》展間,就避免以文字訴說作品,因為他認為文字說明容易讓作品的形象過於固定,於是邀請詩人關口涼子為作品寫詩,以黑字幾乎隱形在黑色地面的方式呈現,希望關口老師的文字,能在展覽和目錄中,像輕輕劃過的傷口會在皮膚上留下一絲微痛的感受。



永恆時空的無盡變化

進入第二件大型作品〈Liminal Air, Space – Time〉,全暗的空間裡,只有一個四格窗的人造光源從上而下灑落,機械旋轉著風,閃著波光的柔和布料如同海浪般,永恆,卻毫無重複的翻滾著。

關於布料的使用,他說是來自於他對老家的回憶。大卷老家來自岐阜,位在日本中部的城市,在Google地圖上會看到最著名的纖維問屋街,這是一條以批發服裝聞名的市場,街道還在但繁華早已遠去,他老家曾經經營問屋,目睹了纖維批發市場的起落,造就他對纖維有內在深刻感受。「多年嘗試用不同材質,讓布料實驗不同的機器、運動、光線、風力等狀態,然後終於找到目前的方式,能夠呈現如同在海中翻滾攪動的姿態,又能呈現出如金屬般的光澤。」這次在NACT是第一次用40公尺長的最大面積,他非常開心能夠嘗試成功。而這一片如海的纖維,在人造風的舞動下,呈現了日本各地海浪千變萬化的模樣。

每一次展出都是基礎於對當地的研究,涵蓋社會行為、文化永續保存、哲學思維與身為人的當代反芻,然後來到與美學的共同交織處,大卷伸嗣的藝術創作帶來超越視覺享受的體驗,是一場對存在探索的深刻之旅,與觀眾分享藝術為他帶來的力量與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 當代藝術家 大卷伸嗣

1971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目前居住在神奈川縣。曾為愛馬仕巴黎大店打造藝術裝置(2015)、Louis Vuitton時裝秀打造藝術展演(2016)。主要個展包括《靈韵之光》(成都A4美術館)、《地平線前後》(弘前現代美術館,2023)、《存在の細語》(台北關渡美術館,2020)和《存在的證明》(箱根彫刻之森美術館,神奈川,2012)。他還參與了愛知三年展(愛知 2016 )和日本國內外無數的國際展覽。近年來,他進一步探索了表演藝術,如《雨》(愛知縣藝術劇場/新國立劇場2023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卷伸嗣《Interface of Being》個展
展期:2023.11.1 – 2023.12.25
地點:東京國立新美術館

41 
/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