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抽象藝術家的持續湧現

蕭瓊瑞, 藝術家,2020年1月刊,頁168-169, January 1, 2020
抽象藝術在戰後台灣的發展,女性藝術家的表現不論在人數或品質上,都是令人矚目的一群。在這一世代女性抽象藝術家中,可率先提及的領頭羊,應是1961年次的謝鴻均。謝鴻均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以 下簡稱「師大」)美術學系畢業後,1989年前往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獲得創作碩士,1995年再獲得紐約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研究所創作博士。相對於薛保瑕深具思辨的學者型傾向,謝鴻鈞溫婉細膩的個性,從性別議題的視角切入,爆發巨大的創作能量。她的作品,早期帶著某些人體肌肉、骨骼的暗示;新世代之後則加入如蔓藤般的植物圖象、乃至幾何圖形的並置,是當代頗具代表性的中生代女性藝術家。
 
謝鴻均的創作題材,總是取材自生活周遭,有時源於一個後院種植花木的經驗、有時則是遛狗踩踏時的所感;做為一位藝術家,她同時也是母親、女兒,和學校中的老師、學者,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特有的纖細關注與堅韌寬宏,舉凡植物的攀爬、動物的肌肉紋理及骨骼意象,在在傳達出一種萬物共生、萬象並呈的殊異景象,帶著無窮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謝鴻鈞,《內化與外視Ⅱ》,2008,油彩畫布 141×91cm
謝鴻鈞,《復活》,2011,油彩畫布,91×116.5cm
 
2008年的〈內化與外視Ⅱ〉,在類如肌肉結構的紅色主體中,曲折的構成,造成畫面的動感與深度;而藍綠相間的背景,也帶著扭動的感覺,全幅在一種生物般的動態中,引發生命的聯想。
 
2011年的〈復活〉,原本密集的結構,現在如爆裂般地分散開來,乍看如花朵的形態,其實還是生物肌肉般的形體,蠕蠕而動;左半邊紅色如網狀的結構,也容易讓人聯想起生物體內的血管,而後方帶著垂直平行線的背景,黃、紅、黑的變化,既增加了深度,也強化了動勢。
 
謝鴻鈞,《自然之境》2017,油彩畫布,173×346cm
 
2017年的〈自然之境〉,是一幅寬173公分、長346公分的巨作,在介於動物骨骼和植物莖葉之間的造形中,呈顯了一種旺盛、不變的生命力,應是謝鴻均此前創作系列的集大成之作。
 
謝鴻鈞,《間斷性流動》,2018,複合媒材,78×108cm
 
2018年的〈間斷性流動〉,色彩一下子趨於暗沉,但蠕動的生命力仍然存在,幾條藍色的隙縫也暗示了生機的醞釀;這是藝術家另一階段創作的啟動。 
 
143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