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紋般的線條流動於透明的方塊或鏡面之上,光影交錯形塑出層層疊影,產生了一種不斷變動、難以確切定義的流動物質,這是大卷伸嗣在最新個展「構築之詩」中所要探索的,關於隱藏在人、物及空間之內,那些不被看到的時間、記憶與旅程。而關於過往歷程的記憶並非永恆不變,往往隨著時間而浮動、重疊、再度被建構,這內在的結構,正是藝術家意欲在本展中所展現的內容。
不同於2013年個展「生命樹」展出的「迴響」系列作品,訴說的是對於逐漸消逝的事物與時間的凝視,「構築之詩」延續了大卷伸嗣的「漂浮」(Flogate)系列,以構造表現時間和記憶。此系列源自於藝術家2003年冬季於美國佛蒙特州駐村的經驗,在白雪覆蓋、陰影變得很稀少的大地之中,風在雪地上刻畫出波紋,留下時間和空間的痕跡,藝術家心中浮現的風景與眼前實際的景色交疊,遂發展出「漂浮」系列作品。如同藝術家所說的:「這是我自己對自然的重新詮釋、重新描寫。這不純然是地質學的問題,而更是一種接近詩的表現,所以我總是看到地形的時候,像是聽到地球的聲音或歌唱。」而在展覽當中,他以具有透明性的媒材、利用光與影的重疊,如詩般地呈現漂流的記憶和時間,同時回應了日本的枯山水傳統。
「構築之詩」彷若是一段旅程,這段旅程將由受到富士山與觀音山啟發而創作的作品開啟。富士山與觀音山分別是日本和台灣集體記憶中的重要地景,兩者都是與神明有關的靈山,而山在日本的傳說中常常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出入口,特別是臨水的富士山與觀音山皆在水面上形成倒影,這反射的風景彷彿通往鏡像的另一個世界。對於大卷伸嗣而言,這兩座靈山如同是此次旅程的出入口,引領我們遭遇實際上看不見、難以捉摸的,關於人與事物的內在記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