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t and Religious Spirit: Lines - Contemporary Religious Art Exhibition by Shi Jin-hua

作家生活誌, May 5, 2018
測血糖的醫療廢棄物轉化為「珍珠」
石晉華的生命線=創作線

 
面對終身跟隨並主宰生命線長短的慢性病,你會選擇如何面對並與之相處?石晉華,1964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生活創作於高雄,是台灣少數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之一,他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他的學習、從事藝術創作的起因與初衷,都根源於無法痊癒的疾病與始終虛無的生命經驗。在《線—石晉華華當代宗教藝術展》展場,一包包名為《珍珠念珠》的夾鍊袋,經由紅線的串連貫穿整場;從1994年開始,石晉華每日收集他檢驗血糖、注射胰島素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將它們放入大小統一的夾鏈袋,然後在上面寫上日期。他把這些袋子取名為「珍珠」,並用線繩將這些「珍珠」串連成一開口型的念珠。《珍珠念珠》是一條生命線。它引導著整個展覽的動線,也代表著石晉華的生命歷程。《線—石晉華華當代宗教藝術展》,涵括石晉華自1983年迄今,以宗教精神為內蘊和主軸的創作共33組件,即日起在高美館4樓展出,展期至明年(107年)1月1日止。
 
展覽由〈犧牲樹〉系列展開石晉華生命的寓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犧牲」帶給大二時的石晉華猛烈的撞擊,「如果每一天在同一個時刻做著同一件事情,像一個儀式一般,這個世界就會有所改變。」這段話尤其深切影響日後石晉華的創作信念。自從早年發現患有糖尿病以來,石晉華每天的儀式便是測量與記錄。此慢性病跟其他突發急症最大的不同,就是這種苦痛讓你有時間面對自己的存在與死亡。而這時間,最後變成了石晉華作品中的「線」,組織一切,並化身為藝術創作的核心與軸心。透過作品,藝術家的存在最後也化成一條條的線。
 
從2001年開始,石晉華在特定的一塊木紋組合的地墊上持續做皈依大禮拜,他的目標是做 111,111遍。每做一次他就會按一下地墊前的計數器,以紀錄做過的次數。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的身體在地墊上已磨出了白色的耗損痕跡。這身體成為一直線的狀態,是藝術家作為皈依者最虔誠的姿態,而那塊有著銘痕的地墊,則被他視為是一件精神性的雕塑。因此,《身體銘痕》也可以作為這次當代宗教藝術展的真正起點,讓石晉華精神與身體最虔誠的一直線,指向其他所有作品,因為是它們才使得藝術家的生命超越了病人的生命,所以這大禮拜有著雙重皈依的意涵:皈依於佛教,也皈依於藝術。
 
而石晉華真正發展出的巨作是《走鉛筆的人》。與由數十件作品所構成的《走筆》系列不同,《走鉛筆的人》沒有成一個系列,因為它從頭到尾只有一件作品,即使它已歷經二十多年的製作過程。從1996年起至2015年底,石晉華便沿著同一面牆來回行走,同時以鉛筆在牆上留下線條。原本的白牆,最後也已變成被鉛筆線所覆蓋的黑牆。對石晉華而言,《走鉛筆的人》不是一般意義的表演藝術,而是為自己、為眾生而「行」的修練:當他在誦念心經、懺悔偈,同時把鉛筆線刻劃在牆上之時,他自己的業力也在刻印的這面牆上,留下了視覺與精神的軌跡。善與惡,最後就在線條的重疊中,轉化為動人的慈悲。
 
長期關注石晉華創作發展的展覽策展人陳宏星認為,「石晉華所做的多數作品都是當代宗教藝術之創作,但不是那些具宗教題材的寺院繪畫或雕塑,而是以當代藝術典範所創作出的當代宗教藝術」。《線—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展》想要呈現的,不同於時下藝術對於宗教之攻訐、戲謔與褻瀆,此展之作品均為「當代宗教藝術」這不存在類別之特殊個例,是信仰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既不是以宗教為題材之藝術創作,也並非為服務信仰所創作之藝術,而是藝術本身的實踐就是信仰之體現。法之身乃藝術本身,這便是石晉華當代宗教藝術的原創性。透過石晉華的大型回顧展「線」,我們將看到當代一位行者對於藝術與宗教精神的一次完美結合,彰顯出「當代宗教藝術」最佳的範例。在此,宗教不再只是藝術的題材,藝術也不再只是宗教的推手,這兩者交融在每天的「行」之中,不是「行為藝術」之「行」,而是苦行者之「行」,把人生苦痛與存在化為「線」,一筆一筆、忘我無我地行至生命之盡頭。
 
透過石晉華的大型回顧展「線」,我們將看到當代一位行者對於藝術與宗教精神的一次完美結合,彰顯出「當代宗教藝術」最佳的範例。
152 
of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