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The Fantastical Flowing Lights in the City! Featuring works by 21 artists, MSAC new space opens with the exhibition "Flowing Light"

Christine Chen, MOT TIMES 明日誌, January 10, 2022
馬奎斯在《流光似水》中曾寫道,「光就像水,擰開水龍頭就出來了。」正是如此魔幻寫實的筆觸,將一道道光瀑流進我們乾涸的現實,讓想像力能盡興地隨波飄盪。

走過12年青春,曾推出瑪莉娜・克魯斯與大卷伸嗣等藝術家精彩展覽,深獲好評的安卓藝術在今年揮別了和平東路舊址,喬遷至大直內湖一帶,並以全新120坪挑高展覽空間,結合開幕首展《流光》,形構出一道城市裡嶄新透亮的藝術風景。當夜色漸濃、街道趨暗,停在安卓藝術櫥窗前的那一輪透亮,卻依舊清晰可辨,讓人忍不住循光而至。

安卓藝術遷至內湖全新場域後第一檔展覽,以李政勇年輕時讀過的馬奎斯短篇小說《流光似水》(Light is Like Water)為題,邀集21位藝術家,透過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裝置、觀念和行為藝術等各種不同的媒材與手法,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狀態,並回應此次的「流光」主題,讓整座城市都能沉浸在奇幻、浪漫、詩意,且充滿想像力的藝術世界裡。
 

安卓藝術喬遷至內湖文湖街,將挑戰更大的挑高展覽空間讓藝術走進城市日常生活之中。(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此次展覽以《流光》為題,集21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其中除了有安卓長期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外,也呈現了多位首次於安卓藝術露臉的新銳。(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 Credit:安卓藝術)
 
擷取馬奎斯故事中的奇幻感,為城市製造些許「流光」
 
此短篇故事出自馬奎斯《異鄉客》12個故事中的其中一篇,情節裡描述一對兄弟在房間玩耍父親送給他們的「遊艇」,但因室內無水,為此他們打破了客廳一盞燈的燈泡,讓清涼如水的金色光線像水一般地洩流出來,並開始在這光流之上行船,而故事的最終這對兄弟所放出的光竟幾乎淹沒了這座城市。

正如馬奎斯所說的,「虛假的回憶卻太具威力,取代了現實。因此,我看不清幻滅與懷舊的分界。」因此《流光》展覽著眼於真實、虛幻、流動、光線、空間與水的意象中,以櫥窗裡的「光」揭開序幕,並以多件作品回應流光似水裡的「奇幻感」,亦透過展覽突顯空間與人、自然及周遭環境的風景變化。

想知道這場由安卓藝術策劃的《流光》展覽有哪些藝術家作品?MOT TIMES精選展覽8大亮點作品,讓大家一探究竟。
 

此櫥窗區約30坪空間,未來可以進行更具彈性的策展嘗試。此為大卷伸嗣作品《重力與恩寵》。(Photo Credit:Chris Chen)

亮點作品1: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
 
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一向擅於以光影做為載體,進行藝術創作,這件大型光影裝置《重力與恩寵》,援引自20世紀法國哲學家西蒙娜.偉伊(Simone Weil)著作《La Pesanteur et la grace》,呼應他在經歷日本福島核災後,不斷思索人類與能源之間的關係。
 
因此作品中央的Led燈即為人造太陽,球體外觀則以不鏽鋼板透過雷射雕刻將人類千年文明微縮製成,並透過程式設定,體現從弱光至強光的過程。透過轉動的光與影,我們彷彿在吸吐之際的節奏感中,照看人類時而黑暗、時而光明,甚至充滿疑惑的未來。
 


大卷伸嗣作品《重力與恩寵》(不鏽鋼板、LED燈,2018-2021年)。(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大卷伸嗣作品《重力與恩寵》細節。(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作品2:謝鴻均《記憶的皺褶IV》
 
除了大卷伸嗣,櫥窗裡還有一件來自台灣藝術家謝鴻均為了此展特別創作的作品《記憶的皺褶IV》。此作以藝術家日常故事的速寫稿件與過往的安卓歷史圖像,結合環氧樹脂轉換重製,再疊構出記憶與歷史交織的層次與紋理,並將看似聖誕花圈般的造形,一圈圈作品爬梳安卓藝術從最初成立,在新生南路上小小22坪空間與藝術家併肩啟程的開端,到遷址和平東路40坪場域打響名號,一路至今變身120坪空間的轉換與成長。同時作品也以透射的光線,體現藝術家與藝廊不斷前行時所創造的各種回憶。
 

謝鴻均《記憶的皺褶IV》由左至右為「大直內湖篇」、「和平東路篇」、「新生南路篇」(2021)。(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謝鴻均《記憶的皺褶IV》以紙、塑膠網、環氧樹脂、線、Led與壓克力顏料所創作的現地裝置。(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作品3:布恩・卡路拜恩《激情與革命:光明與手足》
 
這件作品《激情與革命:光明與手足》是以菲律賓作家Reynaldo Ileto所著之同名書籍《激情與革命》的第二章所編織而成的吊床。創作起因源於藝術家在造訪菲律賓巴納豪山(Mount Banahaw)時,發現當地曾因反抗西班牙長期殖民,不只掀起過革命運動,亦收容了許多難民的歷史背景。

因《激情與革命》同樣也在講述這段歷史,因此藝術家便將這本書第二篇章剪成紙條、編號,製成吊床,匯集成一件充滿表演性、雕塑感以及觀念的創作。因吊床具有雙面性,既是一個勞力密集下所產生的物件,同時又給人一種極其舒適的錯覺,如此一來,讓大眾學習接納烏托邦主義下的歷史失敗與被殖民的過往,亦重思我們自身的定位與處境。
 


布恩・卡路拜恩《激情與革命:光明與手足》(綜合媒材,2019年)。(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作品4:賈藹力《杜伊諾哀歌》
 
1979年,出生於中國的賈藹力,他的作品一向懷有強烈的存在主義風格,同時也體現出他對現代社會乃至全球文化意識的思考。
 
這件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RC Art Collection典藏),描繪的是共產主義的象徵—列寧。因賈藹力做為中國七零後藝術家,正經歷中國改革開放最斷裂的時期,而出現在中國每一本教科書中的列寧則是一種理想革命的形象。
 
因此當時三十歲的他,便將列寧形象以繪畫呈現,並搭配一旁的制冷機形成作品《杜伊諾哀歌》。此裝置每15-20分鐘,會有一個循環,會吸收空氣的詩氣結霜、變冰,製冷機停止運作後,冰會變成水,滴到地面上,又開始另一場循環。如此一來賈藹力透過水的三態(氣體、固體、液體),展示他對革命情懷的浪漫願景、實踐的困難,到完全被曲解的定義。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賈藹力《杜伊諾哀歌》(油彩、畫布,2010年)。(Photo Credit:安卓藝術)
 

亮點作品5:楊立《林中漫遊》
 
這是本次展覽中年紀最輕的藝術家,1993出生的楊立,2020年獲得台北美術獎入選,是台灣近年來極受矚目的新銳藝術家之一。然而對於九零後的青年,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裡,他該如何看待繪畫這個古老的創作媒材?楊立一貫以獨特的視角,透過空間維度去體現對這個時代的反動思想,不著重寫實、再現,而是以帶有些許調侃、詼諧的方式,結合噴槍處理,營造年輕一代的不確定性。 

 
展場一隅。左為楊立《林中漫遊》(壓克力、畫布,2021年)。(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作品6: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偶然的地景》
 
1978年生於馬尼拉的儂那.凱西亞,2019年的繪畫《偶然的地景》,透過一種當代意識與東方哲思兼具的表現手法,以油畫創造出一面既對應克里斯托(Christo & Jeanne-Claude)捆包風格的地景,又含蓄表達出風景構成中的時間流動,觀念與手法皆有令人折服的新意。特別是因為菲律賓有許多正在開發的地區,而藝術家工作室正位於開發中的工廠間,被各種工地環伺,因此她將日常即景藉由轉換與想像勾勒出另一種帶有奇幻風貌的山景。
 
儂那.凱西亞《偶然的地景》(油彩畫布,2019)。(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7:李若玫《剩餘的風景—根》
 
這件作品是台灣年輕女性藝術家李若玫的作品《剩餘的風景—根》她的創作主要來自於個人日常經驗的感受及其轉換,自事物尋常紋理及細節的凝視與反覆描畫中,尋找觸知的記憶風景。
 
這件作品,看起來像金屬質地,其實是以水彩紙創作而成。靈感啟發來自她看到窗外的椰子樹的光影,進而藉此去呈現一個逝去的時間,從她平常生活中觀看最有感情的景致出發,紀錄逝去的光影跟景致。
 

李若玫作品《剩餘的風景—根》。(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亮點8: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第 127 條法律:“如果有人“指控”姐妹……,》
 
1983年出生,做為比利時當代藝術界的領軍人物,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的創作經常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間,他曾以藝術史中廣為人知的「藝術殖民地」(Art Colony)為靈感,透過13 幅大型紙本炭筆繪畫作品,描繪 Isaac Weiss 與 20 世紀藝術大家,如 Cy Twombly、Joan Mitchell 和畢卡索等人共同生活、彼此啟發靈感,到逐漸分崩離析的虛構故事。
 
這件名為《第 127 條法律:“如果有人“指控”姐妹……,》的作品,刻畫了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充滿動態的作畫現場,並將Joan Mitchell不受風格框架限制,快速勾勒線條的自由形式,再現於作品之中。
 

(Photo Credit:安卓藝術、Photography by朱淇宏)
 
 
《流光》展出藝術家名單
 
賈藹力、于吉、傅饒、史金淞、鄔一名、石晉華、李明則、謝鴻均、楊世芝、黨若洪、林煒翔、楊立、李若玫、羅伯特・彼特班德(Robert BITTENBENDER)、布恩・卡路拜恩(Buen CALUBAYAN)、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安娜・瑪莉亞・米庫(Ana Maria MICU)、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瑞納斯・凡・德・維爾德(Rinus Van de Velde)。
 
 
127 
of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