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eeking Existence in Vacancy - Shinji Ohaki's Solo Exhibition 'INTERFACE OF BEING' Currently Showing in Tokyo

鄭禹彤, 典藏.今藝術&投資, December 11, 2023

國立新美術館現正舉辦的「INTERFACE OF BEING」,不僅發表其代表系列《GRAVITY AND GRACE》的最新作品、展示極少公開的手繪圖稿,也與詩人、舞蹈家聯合激盪更深沉的展覽詮釋。本展2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刪繁就簡地留下三件代表作,引領人回歸宇宙初始的真空狀態,並從中感受能量起伏及新生孕育,使都市人得以將身體與意識全然投入作品,貫徹大卷伸嗣創作以來對「存在」的追尋與叩問



2020年於關渡美術館發表個展「存在の細語」的日本代表雕刻家大卷伸嗣,今年相繼於弘前煉瓦倉庫美術館、四川A4 ART MUSEUM與國立新美術館舉辦個展。其中,於國立新美術館現正舉辦的「Interface of being」,不僅發表其代表系列《Gravity and Grace》的最新作品、展示極少公開的手繪圖稿,也與詩人、舞蹈家聯合激盪更深沉的展覽詮釋。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本展手繪稿,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本展手繪稿,2023。(攝影/鄭禹彤)

大卷伸嗣,1971年出生岐阜,經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與研究所畢業,目前擔任此系教授。因其作《Liminal Air -core-》常設在高松港,讓曾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旅客多感熟悉。擅長公共藝術與裝置藝術的他,近來美術館邀展頻繁,促使其挑戰各種白盒子的展示可能。至於本展「真空のゆらぎ」(中譯 真空的搖曳),2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刪繁就簡地留下三件代表作,引領人回歸宇宙初始的真空狀態,並從中感受能量起伏及新生孕育,使都市人得以將身體與意識全然投入作品,貫徹大卷伸嗣創作以來對「存在」的追尋與叩問。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入展,八公尺高的壺型裝置覆滿隱含世界地圖的花鳥紋樣,84萬流明的超強光源在裡頭來回升降,光闇交錯把空間紮下了流動刺青,人們無所遁逃而肅然起敬。最新同名系列作品《重力與恩寵》首度發表於2016年愛知三年展。作品名稱源於法國哲學家西蒙娜.偉依(Simone Weil)的同名著作《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並以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衍伸的核能問題為契機,討論若我們將能源視作理所當然,天災人禍來臨時又該何去何從。在名字正式決定以前,大卷伸嗣將之暫稱為《太陽與壺》——壺型,源自潘朵拉的盒子最根本的形狀,災禍橫飛後,莫忘保有希望,所以光源如陽。他也進一步解釋,人們都可能喪失重要之物而淪於真空,卻會因此失而復得些什麼。如果沒有這些波瀾,我們就不曾活過。(註1)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鐵、不銹鋼、LED燈,2023。(攝影/鄭禹彤)

展室地板則有關口涼子(1970–)為此作書寫的日、英文詩詞零星散佈。關口涼子,活躍於法國的日本詩人、作家、翻譯家,曾獲法國藝術文化勳章。當初討論圖錄編輯時,因為大卷伸嗣不希望親自撰寫、淪於說明,而在館員的提案下催生出與詩人的聯合製作。非關唯美,藝術家期待文字能為作品帶來「搓入傷痕、提出問題」的感受。別於國外藝術家委託她撰寫時,會設定觀看角度與路線,大卷伸嗣的作品與態度使她覺得自己就像在大草原的牧羊人,四處放牧文字(註2),這樣的情景也於展期間關口涼子的朗讀劇中可視、再現。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日本詩人關口涼子所作之英文詩散落於地面上(左下角)。(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日本詩人關口涼子所作之英文詩散落於地面上(左下角)。(攝影/鄭禹彤)

節錄她為《重力與恩寵》創作的詩,內容道:

人過世後,視網膜上的殘像是否會隨人逝滅?還是,作爲帶白光的殘像又飄往何方?彼岸的人隨殘像逐漸聚集,始見光輝。刺眼。炫目。殘像是否是連結世界之光與彼岸之闇的幕?……(省略)看,它在我們眼前再度明亮,明亮到炫入我們的眼眸。闔眼。鑽入眼瞼的光。在眼瞼內休憩的影子。(註3)……

接續展出的是以黑影照片呈現的《重力與恩寵》。依循將物品直接放置在照片上烙印成像,使照光處轉暗、曾有人體暫待處反白的原理,使光影的角色互換。這也是他第一次以人身介入黑影照片的成果,乍看形式單純,卻是以廣島核子彈爆發時,渺無人煙卻徒留影子的「人影之石」發想而成。(註4)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黑影照片,2023。藝術家以人身介入黑影照片的成果,乍看形式單純,卻是以廣島核子彈爆發時,渺無人煙卻徒留影子的「人影之石」發想而成。(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重力與恩寵》黑影照片,2023。藝術家以人身介入黑影照片的成果,乍看形式單純,卻是以廣島核子彈爆發時,渺無人煙卻徒留影子的「人影之石」發想而成。(攝影/鄭禹彤)

再者,也是大卷伸嗣的代表《臨界之氣 時空》,並呈現迄今規模最大的此件作品。黑闇中薄聚酯纖維布隨風扇扶搖直上、悠然墜落,表現看不見的存在懸而未定的樣子,比如光、空氣、影子、遺忘的、逝去的……。因為產出的波動質感不近真實,恰好符合藝術家腦海的視覺意象。展覽期間由多次合作過的鈴木竜、白井剛出演現代舞蹈,藉不同風格演繹、對比人類身處作品的渺小、掙扎、能動與張力。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黑闇中薄聚酯纖維布隨風扇扶搖直上、悠然墜落,表現看不見的存在懸而未定的樣子,比如光、空氣、影子、遺忘的、逝去的……。(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黑闇中薄聚酯纖維布隨風扇扶搖直上、悠然墜落,表現看不見的存在懸而未定的樣子,比如光、空氣、影子、遺忘的、逝去的……。(攝影/鄭禹彤)

這可以連結到他在弘前煉瓦倉庫美術館個展中,策展人難波祐子提出的「作為運動體的雕刻」以解釋其世界觀。古來雕刻以明確輪廓切割內外,然而大卷伸嗣卻讓界線搖曳、模糊,極欲使雕刻本身、周遭空間、你我身體動起來,混淆空氣重量、時間脈絡與觀者內心,誰也不得置身事外地開始對話。最終雕刻打破了既有的物象,延伸成無限。(註5)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臨界之氣 時空》,布、風扇、光線,2023。(攝影/鄭禹彤)

大卷伸嗣對於無形存在始終敏感,企求的「氛圍痕跡」被他解釋成「知覺行為的深度」。這源於他多年來修練的空手道——必須在對方出擊前感知並做出反應,類似於無意識中必須捉住的瞬間意識。(註6)至於外在影響,則擴及三一一大地震與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創作時與廢棄屋舍的相遇。至於前述《重力與恩寵》的花鳥文樣與《臨界之氣 時空》的布幔媒介,似乎也與本人出生服裝批發商有關。

 

最後,是大卷伸嗣罕見公開的手繪草稿與新影像作品《Rustle of Existence》。對他來說,手繪草稿是想抓住意識的證物,銜接著想法與未完結的裝置藝術。這些是他在疫情期間的思考,望向家宅外的森林,一切如常的景象卻空無人影,使他日日紀錄以覺知「存在」。與《重力與恩寵》呼應的是——已然存在的事物在消逝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填補這種空缺?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新影像作品《Rustle of Existence》,影像 16分15秒,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新影像作品《Rustle of Existence》,影像 16分15秒,2023。(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繪》水彩、紙,2015。疫後手繪稿之一。(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繪》水彩、紙,2015。疫後手繪稿之一。(攝影/鄭禹彤)

相較前者,影像作品《Rustle of Existence》更聚焦在腦外的客觀真實,並帶出近年來大卷伸嗣以語言為切角,摸索出的存在雛形。於他而言,並不是人使用了語言,而是人作為語言的載體,持續傳承自己的記憶……但如果語言證明著我們的存在,那麼我們又是否真能以自己的意志活著?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稿》照片、筆、立可白 28.2×18.7公分,2015。於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廢棄屋舍相遇,使大卷伸嗣關注老房裡存在的些微生機,紀錄成此圖。(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稿》照片、筆、立可白 28.2×18.7公分,2015。於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廢棄屋舍相遇,使大卷伸嗣關注老房裡存在的些微生機,紀錄成此圖。(攝影/鄭禹彤)

這些想法來自籌備關渡美術館個展期間,從找尋逐漸消失的事物中,發現作為南島語系起源的 臺灣原住民語不為人所用的危機。他也同步研究在 臺灣出生的思想評論家埴谷雄高著作『死靈』,文中提及的兩種概念:「自同律的不快」——為父輩統治 臺灣的惡行感到恥辱,與「虛體」——討論神界、靈界與實體人類的互動關係,也影響大卷伸嗣對語言的認知與考察。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繪》水彩、紙,2015。疫後手繪稿之一。(攝影/鄭禹彤)
2023日本Interface of being特展,大卷伸嗣《「影向之家」手繪》水彩、紙,2015。疫後手繪稿之一。(攝影/鄭禹彤)

疫情期間他也多次與語言社會學家、大腦科學家與語言宗教學家書信往來,試圖尋找這方面的答案,促成實驗性影像作品,其他作品包括:將啄木鳥啄木之聲再製成摩斯密碼的《KODAMA》、用津輕方言翻唱巴薩諾瓦名曲編成的《Before and after the Horizon》。 再觀,便覺大卷伸嗣的作品充滿質樸原始的張力。在物資與資訊過度盈滿的年代,自然能源與社會文明似乎都在逐漸失去後才愈加明顯,太多不確定卻著實存在的混沌,待欲窮本質之人洞察釐清。大卷伸嗣把素材回歸光與空氣,以靜觀輕撫代替蠻力雕畫,引領我們回歸真空,在作品的一隅一隅尋覓氛圍痕跡,並從中意識、貼近自我,找出屬於自己的「存在」。

 

 

大卷伸嗣  Interface of being

展期|2023.11.01-2023.12.25
地點|日本東京 國立新美術館

 

38 
of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