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藝術於202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的畫廊精粹展區(Galleries)E03展位,以「人間‧山水」為題,呈現旗下代理的十八位藝術家用繪畫與雕塑探索人間、表現山水情懷的精彩創作。展出藝術家們透過持續地自我回溯,重新探索人間與山水在藝術表現中的各種可能,為藝術的形式和語彙提供了嶄新的詮釋,將「人」、「物」和「環境」三者交互激盪出一片浪漫與活力兼具的詩學景觀,重啟現實與虛構、日常與史詩的不同對話。
山水情懷的再造
石晉華、李明則、傅饒、黨若洪、吳增榮、林煒翔和曾雍甯等六位藝術家的作品,用高度個人化的藝術語言重新詮釋出他們各自的山水情懷或風景美學。《父親的石頭#5》以水墨、石墨和石頭上的灰塵繪製,將藝術家父親生前所收藏的石頭紋理,以特寫構圖和抽象化筆觸的表現,轉化為一片滴流般山水畫面。而一生執著於水彩畫的吳增榮,中年從建築師轉為全職畫家,他獨創以水沖畫面的技法,將水彩創作帶到另一番厚實的境界,幾幅風景畫的構圖、筆觸和色彩大膽而篤定,在豐富多元的風格裡將東西方的美學融匯一體;別於吳增榮畫中那種高度自信和表現性,林煒翔的風景畫則以輕柔收斂的筆觸和不斷地疊加的技法描繪,將時間和油彩縫合出一種令人既熟悉且陌生的畫面,這些畫面既源自他個人行旅自然的記憶,也織入其作畫時候的多重想像,風景、記憶、影像和內心,一層層地染進林煒翔的畫布,進而烘托出眼前這片凝結住不同季節、時刻、色調、光影的景象。而曾庸甯以原子筆的鮮豔色調畫出現代都會的五光十色,則為我們創造出一片同時揉和人文與自然的現代風景。
李明則、傅饒、黨若洪,三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在大自然的背景放上不同人物與國度的想像,在山水情懷中凸顯出人的溫度和背後所屬的獨特時空。李明則的《放劍的蒙面人》以壓克力顏料繪製在混合紙漿、竹子、樹酯的底材上,將現實生活的材料和風情融入充滿奇幻與想像的江湖世界,彷如遊戲拼湊的手法則建構出台灣當代藝術的本地美學特色。甫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黨若洪,最新畫作《森林裡的爵士樂手&聖母子》透過一種筆觸與色塊交織下的流動空間,隱約描繪出樂手和聖母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所處的半夢半醒之間充滿劇場特色的時空。相對於李明則的在地性和黨若洪的劇場時空,傅饒的畫作更多顯現一種跨越時空、文明的跨文化特質,《無名星際》裡充滿壓縮感的空間、鮮艷飽和又具強烈對比的色彩,以及構建人類情感、疏離、靈魂深處的角色,將我們帶進一個如真似幻、亦古亦今的永恆時空。
人、物件與空間的深情交會
菲律賓女性藝術家瑪莉娜.克魯斯,一直以來以描繪其母系家族遺留的織品物件聞名,她的繪畫,不論是衣物題材或聚焦於陰性空間的主題,皆展現出她與家族物件、空間的深刻對話,充滿女性藝術家獨有的綿密情感與張力。來自羅馬尼亞的安娜.瑪瑞亞.米庫擅長從自己的生活與創作空間裡提煉另一種對於植物和空間的迷戀,並於其中不斷地發現與創造出繪畫的新意,她對工作室一角的描繪既是她生活之所在,亦是她創作中的地標。台灣藝術家謝鴻均也經常將植物圖騰和意象融入作品,新作《叢林中的混亂敘述》一樣在花卉、藤蔓和羽毛等圖像中構築出飽滿的流動畫面,以及身體輪廓在其間活動與行進的足跡。楊寓寧的水墨新作《心形的蕨類》,以一種俯瞰的視角呈現植物的構造與生長,用精簡的筆法描繪出一個微觀且抽象的天地。
羅懿君用乾燥的香蕉皮創作的「香蕉船」作品,不僅是她長期駐村研究的成果,也是她梳理過往殖民時期歷史,研究經濟作物與勞力生產下的交換價值,作品充滿著藝術家對於歷史、土地和勞動的各種想像與關注。一樣具有濃厚的土地連結,劉致宏的陶製作品「果」之系列,是藝術家近年研究陶藝創作的成果。楊立和周楷倫兩位90後的台灣年輕畫家,作品充滿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網路世界的考掘,楊立一系列「賽車」主題的新作,同時結合了日常開車行經的道路和觀賞賽車時的畫面想像,在壓克力顏料、噴漆的交互使用下,創造出一幅又一幅生機盎然且衝擊力道強大的繪畫。周楷倫油畫作品《無題》和一系列最新的速寫作品,以抽象化的線條和筆觸解構了原來的具象世界,讓人進入一個更加即興自由的畫中世界。
首次在台曝光,以風景和人物為題的羅馬尼亞畫家伊萬.德.莫伊沙,喜歡前往不同的國度旅行或駐村,以粉彩、壓克力顏料和炭筆作畫的他,擅長揉合現實風景與神話世界的題材,從而表現人與自然的協調性或歸屬感。相反的,葡萄牙藝術家萊陶.費雷拉則是以一種衝突的張力來呈現當代城市裡的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雖是他現實世界的友人,卻都在他的獨特安排下呈現出一番全新的樣貌和關係。